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激光与等离子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从事激光等离子体物理研究;2006年以来与合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包括11篇Physics Review Letters,2篇 Nature Photonics,2篇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1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引用超过3000次,H因子30(Web of Science 查询)。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亚太物理学会等离子体分会青年科学家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4/5),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5)。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激光等离子体物理、高能量密度物理领域研究。在国内外主要物理学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30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论文被引用4000多次,H因子40。在1999年提出的激光等离子体通道中逆自由电子激光加速机制的论文被美国AIP选为50年等离子体物理高引用论文;应邀在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60多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Fellow)。曾担任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联合会超强激光委员会(ICUIL)委员、欧洲超强激光项目(ELI)的国际科学顾问、欧洲先进加速器组织(EuroNNAc)指导委员会委员等,目前担任亚太物理学会等离子体分会副主席。长期担任所在领域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多个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
现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粒子束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基于等离子体的新型加速器与光源,高能量密度物理,大规模并行等离子体粒子模拟;2006年以来与合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XX余篇(包括3篇Nature,2篇Nature Physics,1篇Nature Photonics,4篇Nature Communications,27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曾获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青年科学家奖,John Dawson论文奖,亚太物理联合会等离子体物理青年研究奖。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高能量密度物理、激光电子加速和超快辐射研究。现任国际X射线激光学会委员、欧洲先进加速器学会国际顾问委员。在PNAS, Physics Review Letters等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论文被引用2000多次;应邀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60次。成果入选中科院“年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和“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并在【怀柔综合极端条件】等国家重大科技设施中实现了重要应用。曾获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上海自然科学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日本原研理事长奖等。先后主持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系统,基金委重点项目等二十余项科研项目。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器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主要从事超强超快激光同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和科学装置建设。在级联激光电子加速、台式化高品质电子加速器、台式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Scientific Reports、Applied Physics Letters 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项,作为系统负责人负责国家重大项目和研发计划10余项。曾获“2016中国光学重要成果”。2020年荣获卓越尚光领军人才称号。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部,主任;等离子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双百”人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从事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国家高技术 863-XXX“十一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多年来,分别承担并完成国防预研重点项目,国防基础预研重点项目、高技术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累计超过三十余项。